《塑说:唐大禧雕塑回望》是作家沈平从雕塑家唐大禧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创作的200多件作品中精选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40件,如《欧阳海》、《猛士》、《叶辛》、《陈寅恪》等经典之作,立足于雕塑的审美视觉、人文的精神诉求、文学的陈述方式,进行“塑说”。作者将读者定位于非“雕塑界朋友”,以期更多的读者能从多元的角度欣赏雕塑作品。近日关于《塑说》的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江冰、卢延光、俞畅、林岗、陈艳冰、陈志红等多位评论家、艺术家参加了研讨会并发表了评论。
江冰(广东商学院副院长):我觉得《塑说》这本书有三个价值。个,它是一本艺术家的成长史,它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在我们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一种艺术历程和精神历程,我在书中也感受到了。第二个,它是当代中国文化史的缩影,我在作品里面感到一种紧张和松弛的强烈味道。第三,我认为后面的“遗憾篇”是非常好的,可惜完全没有展开,可能是这本书最遗憾的地方,也是这本书的亮点,那部分反思真的值得一看。雕塑在当代中国艺术中是有探索性质之一的,它不但兼容了中西,而且包含了很多可以探求的东西,所以我认为“遗憾篇”是全书的亮点,时代的遗憾恰恰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
俞畅(广州雕塑院院长、广州市美协副主席):早上我去唐大禧老师的雕塑园,看见他还在自己打石头,很多人很难想象的,一个年过七十的人,没有安全带,也没带安全帽,爬高爬低的,我想这是他执着的一面。再一个,我觉得唐老师是一个积极认真的人,从事五十多年的雕塑历程中,他总是跟着时代的脉搏,唐老师的号脉是有过人本领的,像唐老师这样能够坚持到最后、能够笑到最后的人,我想不会有太多。
陈艳冰(广东省文联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沈平这个作品我觉得非常清新,她用这种叙说方式就抛弃了传统评传、传记,对一个艺术家的了解,就是对他的作品的了解,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用这个形式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陈志红(广东省批评家协会副主席):看这本书,我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觉,就是经历了一次双重的美的历程吧,因为《塑说》这本书是以唐老师的雕塑作品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我以这本书为桥梁,对美术界、对唐老师的作品有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现在,广东从文化大省的建设到建设文化强省,在提高文化软实力这方面都有很多的做法和提法,但是我一直觉得,广东的无论是媒体,出版界,还有批评界对我们广东的文学艺术上真正扎扎实实作出的贡献、成就的一些大家们,甚至具有大师品格的人的研究、总结、梳理的工作,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
卢延光(广东省美协副主席):看了这本书后,我感觉沈平是点到点子上了,为什么要关注唐大禧老师呢?她在书中提到最关键的一点是唐老师有广东文化特有的东西,我们广东最重要的是开风气、领潮流,这就是唐老师的特色。
林岗(中大教授、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我觉得沈平对唐先生的点评是非常准确的。在形式上,她也考虑到选什么个案,用抒情的笔法让读者了解雕塑,热爱雕塑,真是良苦用心。我觉得有点遗憾的是书的采访这部分,在中国传统里一定要有一点知人论事,人和作品是不可分开的,我觉得对谈可写到60页,在唐先生背后有一个艰难的奋斗故事,在文字解说这部分不能容纳的,可以放到对谈里表达。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